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赵海军)从“输煤炭、输电力”到“输算力、输服务”,山西这座“煤炭大省”向“算力大省”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嬗变?8月20日—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牵头组织的“算力中国行”(山西站)走进太原和大同,共话算力产业发展密码,揭开成功转型的神秘面纱。
“算力中国行”(山西站)媒体座谈会现场
战略引领:从能源高地到算力枢纽
“山西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新兴产业,这为资源大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总编辑王保平在媒体座谈会上的开场致辞,点明了山西算力产业发展的成功要义。作为全国“东数西算”重要枢纽,山西正凭借能源充足、气候适宜、区位优越的独特优势,在算力赛道上加速奔跑。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勇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山西算力的“硬实力”:截至2025年6月,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算规模32EFLOPS,算力中心平均PUE值仅1.2,多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我们已构建起通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的算力供给体系,引进了抖音、秦淮数据、百度等领军企业,正全力打造京津冀外溢算力需求的最佳承载地。”
在产业生态构建上,山西多点开花:太原数字产业集群、大同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阳泉“数智新城”、吕梁“数谷”等特色园区各具优势,形成了“算力设备制造-基础设施-服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山西全省算力中心收入增长69.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算力产业的强劲活力已然显现。
基础夯实:信息通信业的“山西答卷”
算力发展,网络先行。山西省通信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张丽仙介绍,近五年来全省信息通信业累计投资452亿元,建成5G基站11.2万个,每万人5G基站数达32.3个,5G用户普及率79%。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68290G,光缆线路总长度242万公里,形成了“城区内1毫秒、省内城市间3毫秒、到京津冀5毫秒”的高品质运力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山西存力发展优势突出,总存力达64.54EB,全国排名第9,存算比2.02实现均衡发展,先进存力占比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算力规模全国第八,到存力、运力协同发展,山西已构建起‘算存运’一体化的数字底座。”张丽仙表示,山西到全国八大算力枢纽的网络时延、丢包率等关键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为算力高效调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市实践:大同的“算力之城”转型样本
“从过去的‘输煤炭、输电力’到现在的‘输算力、输服务’,大同正在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篇章。”大同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杰的介绍,勾勒出这座古城的数字蝶变。自2018年落地首个数据中心项目以来,大同已累计完成算力投资超282亿元,建成标准机架32.6万架,投运服务器73.6万台,算力规模近25EFLOPS,城市算力分指数居全国第三。
大同的优势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绿色与创新。该市年均气温5.5℃,每年近10个月可利用自然冷源制冷,数据中心平均PUE低于1.2。秦淮数据的“无水冷却”技术、中联绿色大数据基地的样板项目、京东智能算力中心的科技成果,共同铸就了绿色算力先锋的金字招牌。
在产业生态方面,大同构建了“硬件制造-算力服务-数据应用”的闭环体系:上游引进年产10万台的高端服务器产线,下游培育67家数据标注企业,“云中声谷”品牌带动3万人就业,形成“算力+标注”双轮驱动模式。“我们正推动‘电力’与‘算力’‘算力’与‘数据’‘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三大融合,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大同方案’。”韩杰说。
企业力量:算力赋能千行百业
算力如何真正服务产业?与会企业代表分享了生动实践。
中国电信山西公司以“息壤”智算平台为核心,构建“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五位一体能力,在政务、医疗、文旅等领域落地30多个行业场景大模型。“我们为白求恩医院提供病历质控大模型,为省肿瘤医院开发辅助诊断系统,让AI真正走进产业深处。”山西电信副总经理董佩介绍。
中国移动山西公司以“四者”定位深耕算力领域:作为“算力供给者”,打造“2+3+10+X”数据中心体系,建成“算力光网-400G骨干网”;作为“能力汇聚者”,依托“九天大模型”和MaaS平台,汇聚20余款山西特色行业小模型;作为“服务运营者”,推出“灵犀智能体”“云电脑”等产品,让算力像水电一样即取即用。作为“发展咨询者”,率先提出“晋算”品牌及“东数晋算”构想。山西移动副总经理田志勇介绍说。
山西联通聚焦“通算筑基、信创引领、智算突破”,建成覆盖全省的20万核VCPU算力规模,在医疗、政务领域落地多个标杆项目。“我们正布局400G全光智算网络,推动边缘计算节点建设,实现‘数据不出厂、不出园区’,让中小企业安心用算力。”山西联通副总经理李连军表示。
在垂直领域,山西晋云互联科技的探索颇具代表性。该公司构建的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智算中心+行业大模型+数据要素社区”模式,解决了257个煤矿应用场景的痛点。“我们开发的视频识别大模型,让井下1500路监控从‘人盯屏’变为‘屏报险’,洗选优化模型可提升精煤回收率0.2%,年增效益上千万元。”晋云互联总经理王辉说。
此外,潞安太行润滑科技从煤化工跨界液冷技术,自主研发的浸没式冷却液使数据中心PUE降至1.1;秦云基础打造“算电协同”能源综合体,通过增程式储能解决绿电不稳定难题;科达自控将AI嵌入矿山全产业链,研发的特种巡检机器人实现井下危险场景无人化作业……企业的创新实践,让算力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转型未来:算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的热烈讨论,渐渐勾勒出山西算力产业的发展脉络:以政策为引领、以基础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算力正从技术概念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到煤矿井下的智能巡检;从政务服务的效率提升,到文旅产业的创新体验,算力赋能的故事正在三晋大地生动上演。
正如刘勇所言:“今天的山西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将把能源、产业、场景优势转化为算力优势,打造面向京津冀、服务全国的算力高地。”随着2025中国算力大会即将在大同召开,山西正以开放姿态拥抱算力时代。
“算力中国行”的山西之旅,不仅展现了一座城市的转型决心,更揭示了一个道理:算力革命不是简单的技术替换,而是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在这条道路上,山西的探索与实践,无疑为全国算力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