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誓师动员大会举行。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进入最后倒计时,将与该校中关村校区形成“双主校区”格局。10天后,28个教学机构将正式进驻,4000余名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将报到入校,在新校园、新征程上书写“先锋”新答卷。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内唯一一所全国重点高校,该校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北京最美、独具风格、人大气派”的新时代示范校园。
誓师动员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通州校区的全面正式投用,标志着我们以战略新空间引领学校新发展、拓展整体办学格局新跃升,标志着我们以新动能驱动新奋进的征程全面开启,标志着学校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干事创业迈入关键期。”
为切实加强党对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和“双主校区”运行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在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之际,面向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开展“党建领航,先锋示范”专项行动。
学校党委层面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等方式,在入驻或派驻在通州校区的党员中设置“教职工党员示范岗”和“学生党员先锋”等党建引领工作队伍,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成立有关工作条线的临时党组织或学生骨干、学生社区功能型党组织等。
据介绍,按照“整体立项、分期实施”的原则,中国人民大学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从西向东推进通州校区建设。首个建设项目北区学生宿舍一期于2019年3月正式开工。2024年9月,通州校区正式投入使用,进入先期运行阶段。
2024年9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启用大会举行
先期运行以来,通州校区运行平稳、生机勃勃,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52次,参与人数近3.9万人次。
这一年,学校持续关注师生需求和意见建议,组织交流座谈、需求调研活动33次,及时发布通州校区问答和各类信息;认真研制校区未来三年使用方案,细致谋划校区建管用衔接和协同机制;制订涵盖18个方面、52个关键点的校区“管”“用”体系和包含30个领域、近150项工作的暑期攻坚任务清单。
今年8月11日起,通州校区进入全要素运行测试期。学校建立零延迟闭环响应机制,细化风险点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每日召开工作调度会,组织覆盖各场景的压力测试,不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边推进、边整改、边优化,推动问题动态清零。
即将入驻通州校区的28个教学机构,基建运行保障体系、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安全稳定保障体系、教学与培养工作体系、迎新与学生工作体系、校区管理运行机制等六大体系主责单位和20余家参与单位统筹安排工作力量,到通州校区开展相关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介绍,学院系统梳理教职工办公设备和教学设施清单,统筹经费采购办公家具与教学用具,坚持“适用、规范、美观”原则。既考虑保障工作高效运转的实用性,又兼顾视觉美感与人文气质以凸显历史学科底蕴,力求“拎包上岗”“拎包上课”。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管理部部长袁世琨感慨万千。他看到,有同事已经连续六七年持续坚守在建设工地一线,有同事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寒暑假,有同事这几个月一日未休,奋战在教室、食堂、宿舍、地库、绿地等配套建设现场。
据介绍,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通州校区将开设944门课程。学校将推动“以学为中心”搭建高密度高强度的知识训练体系,打造“新技术、新空间、新关系、新实践、新发展”的全新研究生培养改革体系。聚焦“食、宿、体、学、阅、商、环、服、行、医、房、物业、安保、网络”等14个方面,校园运行服务保障工作单位精准施策,持续优化师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