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罗毕体育城见证中国速度

2025-07-07 14:36:13 来源: 《环球》杂志

3月19日拍摄的塔兰塔体育城项目施工现场

文/《环球》杂志记者 许嘉桐(发自内罗毕)

编辑/刘娟娟

  内罗毕的炎炎烈日下,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与钢结构的焊接声交织,如同建设者与时间的赛跑。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日夜跳动,对于这群建设者而言,每一块钢构的焊接、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都是对“不可能”的挑战——他们要在2年内完成通常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工程。

  塔兰塔体育城——这座将承载2027年非洲杯开闭幕式重任的6万人场馆,既是东非三国联合办赛的核心场馆,也是肯尼亚叩响“非洲体育强国”之门的基石。

  塔兰塔体育城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路桥)承建。汇聚了200余名中方人员和3000多名肯尼亚当地员工的工地,不仅承载着肯尼亚的体育强国梦,更见证着中肯两国建设者的情谊。

  《环球》杂志记者日前前往这座场馆的工地,与建设者们同吃同住,记录下中肯建设者们为了共同目标合力拼搏的感人故事。

“中国速度”

  “常规需要4年工期的工程,给我们只有2年。”项目经理都晓的办公室里,一张被红笔圈满的进度表无声诉说着紧迫感——2024年3月,他接下塔兰塔体育城项目时,肯尼亚总统鲁托表示:每周督查进度,每3个月亲临现场。然而,工期压缩仅是挑战的开始。

  索承网格屋盖需在50米高空完成毫米级张拉,误差稍大便前功尽弃;1300个集装箱的建材依赖从国内进口,海运风险与供应链压力步步紧逼;3000余名当地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与磨合刻不容缓。

  暴雨淹没基坑时,都晓带着团队昼夜排水,从泥泞中抢出施工节点;面对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与国内专家昼夜钻研;为保障建材供应,团队提前半年锁定船期,与海关协同打通物流命脉。

  都晓已在非洲深耕14年。2011年,初出校园的他随中国路桥来到肯尼亚,从参与内罗毕环城路项目到建设蒙内铁路,从一名基层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旗舰项目的掌舵者。“过去他们只觉得中国遥远,如今‘中国速度’成了共识。”他指着初具雏形的钢结构屋盖感慨。

  更让都晓自豪的是“授人以渔”的蜕变。项目部为当地工人开设技能培训班,力工罗伯特成长为班组负责人,技术员迈克尔·奥蒂诺常对家人说:“中国兄弟教会我们创造奇迹。”这些故事正应和着鲁托总统的计划——场馆不仅预留社区运动空间,更与政府合作为青年提供培训。

  “未来这里会走出非洲杯冠军。”都晓望向弧形看台,仿佛看见人潮涌动。

  “总有一天,肯尼亚兄弟能独立建起第二座、第三座塔兰塔。”他的愿景清单上,写满中国标准出海与属地化人才培养的计划。14年间,从修路架桥到筑造体育殿堂,都晓见证的不仅是工程崛起,更是一个又一个用信任与汗水浇筑的中非合作丰碑。

“容不得半点瑕疵”

  混凝土泵车在烈日下轰鸣,项目总工周振东紧盯着操作界面,额头上,汗珠不断滚落。2024年6月,初到塔兰塔体育城项目的他,面对的第一道难关便是混凝土适配。当地砂石含泥量高,雨季湿度波动大,导致混凝土保塌性极差,虽多次适配,浇筑离析仍严重。业主代表质疑中方技术,周振东顶住压力,攻克了这一难题。

3月1日,肯尼亚总统鲁托参加塔兰塔体育城项目的开工仪式

  “每一方混凝土都是信誉,绝不能砸了中国质量的招牌!”他说。一周后,机制砂与减水剂的精准调整驯服了混凝土。业主代表竖起大拇指:“中国技术,我们信了!”

  图纸批复的战役接踵而至。项目融合中欧标准,技术条款的拉锯战让进度一度停滞。周振东的办公室成了“战时指挥部”,北京设计院的专家团队驻场协作,他与业主代表逐条“较真”,深夜的会议桌上堆满咖啡杯和图纸。

  “图纸是项目的命脉,慢一天就是输掉一场仗。”周振东白天穿梭于工地协调施工,深夜审核技术方案,短短一个月,主体图纸奇迹般获批。2024年,鲁托总统视察工地时,望着盘扣式支架如钢铁森林般拔地而起,惊叹道:“这就是中国速度!”

  50米高空,副总工杨萌仰头望向索承网格穹顶——这是非洲首例与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同源的尖端技术,钢索张拉需毫米级精度,“容不得半点瑕疵”。“首件验收制”是他立下的铁律——每个工序先做样板,全员考核通过才能铺开。有工人嘀咕“太较真”,他却说:“100%自检,100%合格,这是底线。咱们建的不仅是球场,更是非洲兄弟的底气。”交叉施工的混乱中,他穿梭于吊车与脚手架间,安全帽下浸满汗水,“辛苦不怕,只怕做不好”。

  技术攻坚的战场上,悄然生长着另一种力量。测量员维克多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如今已能独立带队完成高精度测绘;杨萌与肯尼亚国防部监理团队“较真”的技术细节,让少校维克托·金奇从质疑转而钦佩。周末的营地烧烤架上,中肯工程师举着可乐碰杯,斯瓦希里语与中文的话语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那些在钢索上较劲的毫米、混凝土里较真的配比,此刻都化作一粒粒种子,悄然埋进非洲大地的筋骨。它们终将长成巨树,托起这片大陆触摸星空的手臂。

“零事故”

  “操作规程血写成,违规操作害人命”“眼里容不下一粒砂土,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塔兰塔体育城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各类醒目的安全标语随处可见。

  项目副经理兼安全总监樊膺良常说:“生产和安全可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儿的,生产就像着急往前冲的马车,想跑得飞快;可安全呢,得往另一个方向稳稳地拽着,只有拽住了,这马车才能安全地往前跑。”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工地上,到深夜最后一盏灯熄灭,樊膺良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被他常挂在嘴边的这几句话,中肯团队每一个人早已铭记于心,成为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

  樊膺良管理着近3000人的庞大团队。他曾参与蒙内铁路项目,对肯尼亚有着特殊感情。重返肯尼亚参与塔兰塔体育城项目,他深感责任重大。

  安全是项目的红线和底线,樊膺良时刻将其放在首位。他每天都会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安全隐患。在高支模、吊装等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项目中,他亲自审核施工方案,确保安全措施到位。深夜巡查时,他发现高空作业员的安全绳磨损,当即叫停施工,亲自示范正确穿戴方式。“中国人的命和肯尼亚兄弟的命,一样珍贵。”在他的努力下,项目迄今为止“零事故”。

  而今,塔兰塔体育城主体结构已然封顶。测量师贾斯汀·马楚卡扶着全站仪,望向初具雏形的弧形看台,这位有着38年工龄的老匠人第一次参与体育场建设,“没想到退休前还能见证历史”。他最大的愿望,是将来带着孙子来看非洲杯,“我会告诉他,这座球场也有爷爷的汗水”。

  而樊膺良的手机屏保,恰恰是他儿子蹒跚学步的照片。“等他懂事了,我要带他来看看——爸爸建的球场,能装下6万人的梦想。”樊膺良说。

  夜幕降临,工地依然忙碌着,探照灯将建设中的体育城的轮廓投射在天际。

  2027年的某个夜晚,当聚光灯照亮体育城的穹顶,6万人的欢呼声将制造跨越山海的回响。这里不仅在浇筑混凝土,架起钢构,更在升腾一个国家向上的渴望,托起一个大陆联动的梦想,以及中肯建设者用日夜坚守写下的答案:真正的“中国标准”,是让技术扎根异乡,让希望生生不息。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