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重庆11月26日电(记者赵海军)11月26日,山城薄雾缭绕,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科学会堂前,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能手汇聚一堂,共同迎接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开幕。这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五部委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一类赛事,今天开始在这里展开为期两天的激烈角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匠心聚山城:国家级赛事启新程
“产才融合·技能报国”,在开幕式现场,八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道出了本届大赛的核心主题。随着主办方领导宣布大赛开幕,408支代表队、834名选手摩拳擦掌,准备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芯片、工业大数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六大前沿赛场上一决高下。
规模升级,影响力扩大。相比前两届,本届大赛赛项数量增加50%,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顶尖选手。这不仅是对我国工信领域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更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
“举办大赛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技能人才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发现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在致辞中表示,大赛已成为工信领域发掘、培养、凝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拔尖人才的“试金石”,实践能力的“练兵场”,产才融合的“加速器”。
六大赛道竞风流:前沿技术展锋芒
首次设立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成为最大亮点之一,这与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战略高度契合。该赛项创新采用“静态+动态+虚拟”赛制,选手需完成智能硬件装调、V2X通信测试、虚拟仿真和真实道路测试等全流程任务,全面考核“汽车+电子+AI”的复合技能。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总产值达10.65万亿元,成为我国经济第一支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机构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相关工作,预计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约为186.5万人,缺口预计为25.6万人。大赛的举办,正是为解决这一人才供需矛盾提供“重庆方案”。
本届大赛特设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赛项,“学生组创新场”是该赛项的一大突破,首次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开源大模型等前沿AI技术。赛项深度融合生成式AI与高端装备,选手需解决人形机器人自主导航、精确抓取等技术难题,为智能制造注入“智慧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赛项任务紧密贴合重庆汽车产业需求,为当地智能工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
产才融合促发展:技能报国谱新篇
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万亿级产业之首。大赛选址重庆并增设该赛项,正是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大赛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次产业与人才的深度对话。”重庆市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莉表示,通过赛事将促进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落地重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次比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来自首都高校的参赛选手小李感叹道,“在解决真实工业问题的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明白了作为一名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
抓产业必须抓人才。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以赛促评——大赛已成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前两届大赛共产生42名全国技术能手、13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7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大赛主题展区,一件件出自参赛选手之手的创新作品,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与追求。
这场汇聚全国顶尖技术人才的盛会,不仅是一场技能的较量,更是一次创新的碰撞,一曲产业报国的时代强音。从智能网联汽车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工业机器人到工业互联网,六大前沿赛项勾勒出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而这蓝图上的每一笔,都需要无数技术人才用智慧和汗水去描绘。技能报国,匠心筑梦。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正在重庆这片热土上,点燃技术创新的火种,照亮产业升级的道路,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