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企营销要多些携手共进的“清流”,少些互黑互怼的“泥石流”
近日,国内自主品牌某款新能源车型上市后,市场反应热烈。终端销售环节,该车型遭遇竞争对手不寻常的阻击:竞争对手销售人员统一“拦截话术”,声称该车型存在价格虚高、电池混装、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建议消费者购车前“三思”,避免被“割韭菜”。
对于同行的“拦截话术”,该车企负责人表示大可不必。“相信每个产品都有其优点,如果自信,只需要把自身优势讲出来就行。”在遭遇“拦截”的情况下,上述车企负责人还建议着急用车的用户考虑小鹏、理想等品牌的车型。在汽车销售极度内卷的当下,大度推荐友商车型,这既是对同行的尊重,也是对自家产品的自信,堪称汽车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贬损、诋毁对手的做法,在汽车圈并非个案。从某车企负责人录制视频“自证存活”,到某车企成立辟谣中心,再到多家车企法务部门频繁处理网络谣言,折射出汽车行业的拉踩抹黑之风尚未得到遏制。
正常市场竞争中,针对竞品推出促销政策本属合理,但当竞争异化为有组织、有目的的攻击,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从研发创新转向舆论攻讦时,整个行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都将受损。在上市车企中,销售费用远超研发投入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车企在竞争路径上的偏差。
市场规律反复证明,营销话术属于锦上添花,无法替代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其市场竞争力是产品力、合理定价和服务保障的综合较量。刻意编造诋毁竞品的言论,既难以撼动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更会反噬企业自身的公信力——当真相大白,被诋毁方的市场地位反而因此强化,而攻击方的声誉必将受损。
改变不良竞争生态需要多方协同推进。当前,监管机构正在完善法律法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精准打击。行业组织需强化协调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抵制机制。企业则需重新审视竞争理念,将重心回归到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包括通过供应链深度协同压缩产品从预定到交付的周期。一些热门车型长达几十周的交付周期,不仅加剧了消费者的决策焦虑,也间接为竞争者传播负面信息、推出“拦截”措施创造了条件。提升供应链效能,将“预售模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能削弱竞品“话术拦截”的操作空间,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性竞争。多一些携手共进的“清流”,少一些互黑互怼的“泥石流”,这是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当车企真正专注于产品提升和服务完善,消费者自然会用购买给出积极反馈。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何欣荣 李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