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99一区二区三_免费中文日韩_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_日本成人手机在线

新華網 正文
何鏡堂:用建筑為祖國“造像”
2019-12-10 18:44:1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廣州12月10日電? 題:何鏡堂:用建筑為祖國“造像”

  新華社記者 楊淑馨

  華南理工大學東區住宅群,何鏡堂工作室。每天早上9點,只要不出差,8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會準時出現在工作室內。這處軒敞小院剛剛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

  工作室內厚重的作品集里,是他設計或參與設計的建筑: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

  “讓城市更美麗,讓人民更幸福”

  何鏡堂總說,他的一生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1956年,國家工業化建設起步,工程技術人員是國家最緊缺人才。高中畢業后,何鏡堂考入了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前身)建筑學系。“我從小就有一個理想,讓城市更美麗,讓人民更幸福。”這是何鏡堂當年選擇建筑學專業的樸素想法。

  1965年,何鏡堂成了華南工學院建筑學系正式畢業的唯一一位研究生。畢業后的何鏡堂未能從事建筑創作,但從未放下設計的筆。1983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廣東各種建設起步,何鏡堂站在了時代的浪潮前。

  45歲的何鏡堂回到了華南工學院,并擔任著名的深圳科學館的設計。至此,他主持和參與設計的一批工程,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中國大地。

  “常說30而立,我是50而立。”何鏡堂說。

  “建筑是國家精神和文化的外現”

  1999年,何鏡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他領銜設計的一系列不同凡響的標志性建筑,體現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鮮明的時代特色。

  “我是華工培養出來的第一位院士,沒有留過學。”在何鏡堂看來,與外國建筑師相比,本土建筑家的最大優勢就是挖掘、體現本國文化特色。“建筑是一個國家精神和文化的外現,只有將深厚的文化基礎與創新的工程技術相結合,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由何鏡堂領銜設計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其建筑造型訴說著中華民族沉重的記憶,向世界發出呼吁和平的強大聲音;他主持設計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紅色的外觀,斗拱的造型,昭示著蓬勃升騰的民族自信,成為何鏡堂建筑生涯扛鼎之作。

  去年,80高齡的何鏡堂飛行了98次,奔波于全國各地的建筑設計現場。同時,從威尼斯大學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何鏡堂的建筑作品在國外輪番展出,用中國現代建筑語言與世界進行交流對話。

  老驥伏櫪,志在傳承、創新

  傳承、發展中國建筑事業,是何鏡堂的強烈心愿。

  何鏡堂的工作室團隊由近130人組成,大部分是青年。他不僅熱心給予青年人業務指導,在重點工程項目面前,也給青年骨干挑重擔的機會,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許多優秀作品正出自何鏡堂帶領的年輕團隊之手。

  2004年,何鏡堂因甲狀腺腫瘤做切割手術,在病房內還召集學生討論設計方案。他傳遞給年輕人的,是他對建筑事業的熱愛。

  為了發掘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何鏡堂捐出200萬元成立何鏡堂教育基金,用于扶持青年學生和教師。“希望這些學生能夠在傳承的基礎上,開創新的局面。”何鏡堂說。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研究生孫延莉去年獲得首屆何鏡堂科技創新獎,她也是何鏡堂工作室團隊一員。每天,孫延莉都會看到堅持在建筑設計一線的何鏡堂,“他總是充滿激情,這激勵著我們跟著他往前走。”孫延莉說。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3309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宁县| 仁寿县| 红河县| 固镇县| 安化县| 察隅县| 门头沟区| 聂荣县| 濮阳县| 正定县| 新蔡县| 武强县| 铅山县| 砚山县| 赣榆县| 庆元县| 靖西县| 达孜县| 民和| 城步| 永和县| 北京市| 永州市| 通山县| 禹城市| 海原县| 乌什县| 达州市| 珠海市| 阳春市| 北安市| 乌兰县| 和硕县| 莱西市| 高清| 潮安县| 长治市| 赤壁市| 克拉玛依市| 杂多县| 萍乡市|